产品与方案

 

数字化医院全面解决方案

一、方案背景

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,医疗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。数字化医院建设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、优化医院管理流程、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。传统医院运营模式在信息流通、业务协同、患者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痛点,难以满足现代医疗需求。本全面解决方案旨在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,构建一个高效、智能、人性化的数字化医院生态系统。


二、目标与原则

(一)目标

实现医疗业务流程的全面数字化与自动化,减少人为差错,提高诊疗效率。

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,打破信息孤岛,促进医院内部各部门及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。

提升患者就医体验,提供便捷的预约挂号、在线诊疗、移动支付、报告查询等服务。

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,辅助医疗决策、优化医院运营管理、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。

(二)原则

以患者为中心:始终将患者需求放在首位,优化就医流程,提升患者满意度。

标准化与规范化:遵循医疗行业相关标准与规范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、一致性和可交换性。

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: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,同时确保系统易于操作和维护,满足医院实际业务需求。

安全可靠: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,确保患者信息和医疗数据的安全、保密与完整。


三、系统架构

(一)基础设施层

数据中心:搭建高性能的数据中心,配备服务器、存储设备、网络设备等,提供稳定可靠的计算和存储资源。采用超融合架构,实现计算、存储、网络等资源的深度融合与统一管理,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扩展性。例如,某大型医院采用华为超融合解决方案,将原有分散的服务器、存储等设备整合,大幅提升了数据中心的运维效率,故障恢复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。

网络通信:构建高速、稳定的有线和无线网络。有线网络满足医院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传输需求,无线网络覆盖医院各个区域,支持移动医疗设备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移动接入。采用 SDN(软件定义网络)技术,实现网络的智能管理与灵活调配,保障关键业务的网络带宽和质量。如某三甲医院通过部署 SDN 网络,实现了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,在高峰时段优先保障远程会诊等重要业务的网络畅通。

云计算服务:根据医院实际需求,可选择私有云、公有云或混合云模式。对于数据安全要求极高、业务系统复杂的大型医院,可建设私有云;基层医疗机构或对成本较为敏感的医院,可采用公有云服务;部分医院也可采用混合云架构,将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私有云,非关键业务或拓展性业务部署在公有云。例如,卫信云为不同规模医院提供多样交付模式,托管云共享资源无需管理,随用随购,租赁式服务且弹性伸缩;混合云资源按需管理,可租可购;私有云专有资源同样无需管理,租赁式服务可按年支付租费,满足了不同医院的成本与资源管理需求 。

(二)数据资源层

医疗数据中心:整合医院各类业务数据,包括患者基本信息、病历、检验检查结果、医嘱、财务数据等,建立统一的医疗数据中心。采用数据仓库技术,对数据进行清洗、转换、加载和存储,为数据分析与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。

数据标准体系:制定严格的数据标准,规范数据的采集、存储、传输和使用。

数据质量管理: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,对数据的准确性、完整性、一致性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。通过数据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整改,保障数据的可靠性,为医疗决策和医院管理提供可靠依据。

(三)应用支撑层

医疗信息集成平台:构建医院信息集成平台,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共享。通过标准化接口,将 HIS(医院信息系统)、EMR(电子病历系统)、LIS(实验室信息系统)、PACS(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)等系统集成在一起,消除信息孤岛,实现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。例如,患者在门诊就诊时,医生通过集成平台可实时获取患者在检验科室的检验结果,无需患者手动传递纸质报告,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。

中间件服务:提供消息中间件、数据访问中间件等基础服务,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松耦合通信,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。消息中间件负责在不同系统之间可靠地传递消息,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;数据访问中间件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,简化数据访问操作,提高数据访问效率。

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: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,为医疗业务和医院管理提供智能化支持。利用大数据分析患者疾病谱、诊疗行为、费用情况等,为医院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;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医学影像智能诊断、疾病风险预测、辅助医疗决策等功能。如某医院采用腾讯觅影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,对肺结节、乳腺癌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大幅提高,辅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做出诊断。

(四)业务应用层

智慧医疗

电子病历系统(EMR):以患者为中心,全面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,包括病历书写、病程记录、医嘱下达、检查检验申请与结果查看等功能。支持结构化病历录入,提高病历书写效率和规范性,方便病历数据的查询与统计分析。同时,实现病历数据的长期存储与安全管理,满足医疗纠纷处理、科研教学等需求。

临床信息系统(CIS):涵盖门诊医生工作站、住院医生工作站、护士工作站等,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的临床工作平台。医生可在工作站完成患者诊疗计划制定、开具医嘱、查看患者检查检验结果及影像资料等操作;护士可进行患者护理记录、医嘱执行、生命体征采集等工作,实现临床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,提高医护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。

检验信息系统(LIS):实现检验业务的全程信息化管理,包括检验申请、标本采集、标本接收、检验分析、结果审核与发布等环节。与医院其他系统无缝集成,自动接收检验申请信息,将检验结果实时反馈给临床医生,同时支持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,为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。

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(PACS):用于医学影像的采集、存储、传输和显示。支持多种影像设备的接入,实现影像数据的快速传输与共享,医生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,进行影像诊断。同时,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,辅助医生对影像进行分析,提高诊断准确性。

远程医疗系统:借助互联网技术,实现远程会诊、远程诊断、远程教学等功能。打破地域限制,使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覆盖到基层医疗机构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。例如,上级医院专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为基层医院患者进行会诊,根据患者病历资料和实时检查情况,为基层医生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,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。

智慧服务

患者移动服务平台:开发医院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平台,为患者提供便捷的移动服务。患者可通过平台进行预约挂号、在线问诊、查询检验检查报告、缴纳医疗费用、查看住院清单等操作。同时,平台还可推送健康科普知识、就医提醒、满意度调查等信息,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健康管理水平。如某医院的患者移动服务平台,患者预约挂号成功率从原来的 60% 提升至 90% 以上,患者对就医便捷性的满意度显著提高。

门诊自助服务系统:在门诊大厅设置自助挂号机、自助缴费机、自助打印报告机等设备,患者可自行完成挂号、缴费、打印报告等操作,减少排队等候时间。自助服务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,实现数据实时交互,确保患者操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。

智能导诊系统: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根据患者输入的症状信息,为患者提供初步的疾病诊断建议和就诊科室推荐。同时,系统还可根据医院实时挂号情况和科室繁忙程度,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就诊时间和就诊顺序建议,优化患者就诊流程,提高医院门诊服务效率。

智慧管理

基于智慧财务的集约式多场景结算服务平台:以财务管理为核心,整合自助终端、移动支付、人工窗口等多场景支付渠道、自动化财务流程及智能数据分析为核心,统一管理门诊、住院等多业务场景下的全渠道支付,在提升结算效率、强化风险管控的同时,优化患者支付体验,为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。

基于智慧财务的统一支付对账管理平台:平台以完整、安全的支付模块为基础,整合支付宝、微信、银联、数字人民币等支付服务方式,支持接入线上医院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、城市APP等,线下自助机、人工窗口收银等线上线下的支付服务渠道,业务覆盖患者院内医疗全过程,同时构建支付、结算、对账、管理综合服务体系,在平台内轻松实现院内HIS账目与平台的对账、平台与第三方支付的实时自动核对,对差错账、异常账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。该系统旨在帮助医院财务部门更好地管理资金流,同时确保医院的财务交易准确无误。

(五)用户层

患者:通过患者移动服务平台、门诊自助服务系统、病房智能服务系统等渠道,享受便捷的就医服务,提高就医体验。

医护人员:利用电子病历系统、临床信息系统、检验信息系统、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,完成日常诊疗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。同时,通过移动医疗设备,实现床边诊疗、移动护理等功能,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
医院管理人员:借助医院资源规划系统、医疗质量管理系统、运营决策支持系统等管理应用系统,对医院的人、财、物、医疗质量等进行全面管理和决策分析,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。

外部合作伙伴:如医保部门、药品供应商、医疗器械供应商等,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对接,实现医保结算、药品及物资采购等业务的协同处理,提高业务合作效率。

(六)安全保障体系

网络安全:部署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(IDS)、入侵防御系统(IPS)等网络安全设备,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和非法访问。对医院内部网络进行安全区域划分,实施访问控制策略,限制不同区域之间的网络访问,保障核心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。

数据安全:采用数据加密技术,对患者敏感信息和医疗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,确保数据的保密性。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,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,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,防止数据丢失。同时,加强数据访问权限管理,根据用户角色和业务需求,为不同用户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,确保数据的安全使用。

应用安全:对医院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修复,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安全隐患。加强用户身份认证管理,采用用户名 / 密码、动态口令、指纹识别等多种认证方式,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。同时,建立安全审计机制,对用户操作行为进行实时审计和记录,以便在出现安全问题时进行追溯和分析。

安全管理制度: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医院各部门和人员在信息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。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,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,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。

(七)标准规范体系

技术标准: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,如网络通信标准、数据存储标准、信息交换标准等,确保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。

医疗业务标准:严格按照医疗行业的临床诊疗规范、病历书写规范、检验检查标准等业务标准,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,保障医疗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。

数据标准:依据国际国内医疗数据标准,制定医院内部的数据标准,包括数据元标准、数据编码标准、数据接口标准等,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交换性。

管理标准: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、系统运维管理、安全管理等标准规范,保障数字化医院建设和运营的高效有序进行。


四、实施步骤

(一)规划阶段

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,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。

开展医院信息化现状调研,了解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、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务需求。

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和行业趋势,制定数字化医院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实施方案,明确建设目标、建设内容、实施步骤、预算安排等。

组织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审,确保方案的科学性、合理性和可行性。

(二)基础建设阶段

按照规划方案,进行数据中心、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。采购服务器、存储设备、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,并进行安装调试。

部署云计算平台,根据医院选择的云模式,进行相应的配置和优化。

建立医疗数据中心,制定数据标准体系,搭建数据仓库,为后续数据集成和分析奠定基础。

(三)系统集成与应用开发阶段

选择合适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,将医院现有的 HIS、EMR、LIS、PACS 等业务系统进行集成,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。

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,优化业务流程,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。同时,根据医院实际需求,开发新的业务应用系统,如智慧服务相关的患者移动服务平台、智能导诊系统等,以及智慧管理相关的运营决策支持系统等。

在系统开发和集成过程中,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,确保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。

(四)测试与培训阶段

对建设完成的数字化医院系统进行全面测试,包括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、安全测试、数据准确性测试等。通过测试发现并解决系统中存在的问题,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可靠运行。

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,对医院全体员工进行系统操作培训,包括患者移动服务平台的使用培训、医护人员临床业务系统操作培训、管理人员管理应用系统培训等。确保员工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技能,能够顺利开展日常工作。

(五)上线与优化阶段(持续进行)

在完成测试和培训后,选择合适的时间将数字化医院系统正式上线运行。在上线初期,设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小组,及时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

建立系统运行监控机制,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、性能指标和用户反馈。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和业务需求变化,持续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,不断提升系统的功能和性能,为医院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服务。


五、效益分析

(一)经济效益

提高运营效率,降低成本:通过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,减少人工操作环节,提高工作效率,降低人力成本。例如,自动化的物资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系统,可降低库存积压,提高资金周转率,减少采购成本和库存管理成本。

优化资源配置,增加收入:借助运营决策支持系统,医院管理层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医院资源使用情况,合理调配资源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同时,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,吸引更多患者就医,增加医院业务收入。

降低医疗差错,减少医疗纠纷成本:数字化医疗记录和规范化的诊疗流程,可有效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。降低因医疗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风险,减少医疗纠纷处理成本和赔偿费用。

(二)社会效益

提升医疗服务质量:数字化医院建设使医护人员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患者信息,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,保障患者健康权益。

改善患者就医体验:为患者提供便捷的预约挂号、在线诊疗、移动支付、报告查询等服务,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,提高就医满意度,提升医院社会形象。

促进医疗资源共享: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,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,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,缓解看病难问题,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。